人才培养

教育教学评估

【审核评估知识18】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日期:2024-04-26

按照国家“十四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总体计划,我校将于 2024年参加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使师生进一步了解评估指标内涵,做好自评自建工作,教务处将推出系列推文,详细解读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内涵。学校将以评估工作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打造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文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

第一类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定性指标主要对影响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非量化核心要素进行审核,包括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8个审核重点。定量指标主要对反映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数据进行审核,共35个,其中必选指标22个,可选指标13个。

1.党的领导

1.1党的全面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情况。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情况;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质量保障能力

2.1质保理念

质量保障理念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提高质量保障能力的根本观念和执着追求。学校应以国际先进的质量保障理念为指导,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体现学校是质量保障的主体,保证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质量保障体系能够有效运行,并不断激发学校追求卓越,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形成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质量文化。

2.2质量标准

质量提升,标准先行。学校质量标准的建立应依据国家标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有关行业标准,聚焦一流人才培养目标,参照国际一流大学标准;质量标准还应满足社会及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学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方面的质量标准,把质量标准作为质量监控,质量评价的依据,并确保严格执行。

2.3质保机制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设有能够独立行使监控职责的质量监控部门,明确其职责任务,建立一支水平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质量监控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学校应建立内部质量自我评价制度,健全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针对评价中反映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应及时反馈,制定纠正与改进方案和措施,配备必要的资源,进行质量改进,并对纠正与改进措施的有效性适时进行评价。

2.4质量文化

学校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把其作为推动学校不断前行、不断超越的内生动力。把人才培养质量看作是学校的生命线,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并逐步深入内心,内化成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2.5质保效果

学校要通过举证对用人单位以及相关各方的调查情况、跟踪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了解毕业生就业岗位状况及其适应岗位的情况,证明所培养的人才已经达到了学校既定目标要求。师资和条件的保障度体现在教师数量、结构、教学科研水平、产学研用能力、国际视野、教学投入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以及教学条件,包括教室、图书馆、网络、体育场馆、实验室及其教学仪器设备、实践基地等也能够很好地满足教育教学需要。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体现在学校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明确了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对各环节教学质量实施了有效监控,针对发现的质量问题提出质量改进建议,制定改进方案和整改措施,并对改进措施的有效性适时进行评价,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要通过定期召开在校生座谈会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管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建立对社会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机制,定期了解社会用人部门的需求和对毕业生的评价;通过定期召开毕业生座谈会或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

3.教育教学水平

3.1思政教育

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统筹规划,提供有力的政策指导,组织保障和经费支特;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精神,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关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指示,着力加强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6号《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在教师培育,选拔,使用等各环节各方面做好做实;切实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印发〈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的通知》精神,全面推进,集中讲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覆盖全体大学生。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好“形势与政策”课,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必修教材,深入讲解,系统掌握。指标体系设置4个必选定量指标,学校须在思政教师、思政专项经费等方面达到国家对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刚性要求。

【必选指标】思政课专任教师与折合在校生比例≥1:350。该要求及内涵参见《新时代高等学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必选指标】生均思政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专项经费≥20元。该要求及内涵参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

【必选指标】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总数与全校师生人数比例≥1:100。该要求及内涵参见《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必选指标】生均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40元。该要求及内涵参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

同时,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精神,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选树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学校要建立对教师,学生出现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负面问题能否及时发现和妥当处置的机制以及相关规定,该机制运行有效,该规定执行严格。

3.2本科地位

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学校应该坚持“以本为本”,推动“四个回归”,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高校党委会、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要定期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出台有效措施,做到“八个首先”。即领导注意力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在本科确立。强化教师引进、职称评聘,绩效考核中突出本科教学的制度设计。在教师引进中,以本科教育需要为第一需要,注重师德师风和教学能力的考核;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破除“五唯”,向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予以倾斜,确保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3.3教师队伍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学校要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2019]10号)精神,把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建立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注重高位引领与底线要求结合,不断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广大教师努力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觉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教师能够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基本职责,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上好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参加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政策和举措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指标体系设置4个必选定量指标,包括生师比,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主讲本科课程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人均学时数。重视教师培训与职业发展,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培训课程,把《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作为核心培训教材,加强思政与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举措与成效;学校要通过设置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强化教研室等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教研室教学研究制度等,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供培训,专业服务,技术支持保障,且举措得力,成效显著。

3.4学生发展与支撑

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等以及“强基计划”的招生,培养举措与实施成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立系统化的学生发展和学业指导体系,探索学生成长增值评价,重视学生学习体验,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具体措施及实施成效。学校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品德修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10月15日)精神,深入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应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建立系统化的学生发展和学业指导体系,形成专业性的指导渠道和指导平台,注重学生发展和学业指导的规划性和科学性。积极探索学生成长增值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指标体系设置8个必选定量指标,包括专职辅导员比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就业指导教师和就业工作人员比例、公共艺术课程学分,劳动教育学时,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体质测试达标率等。同时,指标体系还设置1个可选定量指标,学校可选择本科生国内外大赛获奖数,也可结合办学实际和优势特色,从国家数据平台提供的教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测数据中自主选择,进行等量或超量替换。

【必选指标】专职辅导员岗位与在校生比例≥1: 200。该要求及内涵参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必选指标】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在校生比例≥1:4000且至少2名。该要求及内涵参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

【必选指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比例≥1:500。该要求及内涵参见《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必选指标】学生毕业必须修满公共艺术课程学分数≥2学分。该要求及内涵参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必选指标】劳动教育必修课或必修课程中劳动教育模块学时总数≥32 学时。该要求及内涵参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必选指标】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学时) 比例 (人文社科类专业≥15%,理工农医类专业≥25%)。该要求及内涵参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必选指标】以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性工作为基础的毕业论文(设计)比例≥50%。

【必选指标】本科生体质测试达标率。该要求区内涵参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可选指标】本科生在国内外文艺、体育、艺术等大赛中的获奖数。

3.5卓越教学

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资源建设力度,积极开拓和有效利用学科资源.科研资源,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指标体系设置4个必选定量指标,包括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比例,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比例,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等方面达到国家对高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刚性要求。同时,指标体系还设置1个可选定量指标,学校可选择国家级教学育人基地(平台,中心)数,也可结合办学实际和优势特色,从国家数据平台提供的教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测数据中自主选择,进行等量或超量替换。

【必选指标】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00元。

【必选指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

【必选指标】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

【必选指标】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以上指标要求及内涵参见《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 的通知)》。

【可选指标】国家级教学育人基地(平台、中心)数。

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 8号),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学校要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积极开展中外高校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国(境) 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国内外跨校和跨文化学习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赴国(境)外高校交流、访学,参加学科竞赛和国际会议;推荐优秀学生到国际组织任职,实习等,开拓国际视野。指标体系设置3个可选定量指标,学校可选择一年以上国(境)外经历的教师比例、赴国(境)外高校访学的学生比例、国(境)外高校本科生来校访学学生数等方面数据,也可结合办学实际和优势特色,从国家数据平台提供的教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测数据中自主选择,进行等量或超量替换。

【可选指标】专任教师中具有一年以上国(境)外经历的教师比例。

【可选指标】在学期间赴国(境)外高校访学的学生数占在校生数的比例。

【可选指标】国(境)外高校本科生来校访学学生数。

3.6就业与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让学生尽早参与和融入科研,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各个环节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指标体系设置3个可选定量指标,学校可选择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及比例,“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等方面数据,也可结合办学实际和优势特色,从国家数据平台提供的教学基本状态常态临测数据中自主选择,进行等量或超量替换。

【可选指标】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数

【可选指标】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人数及比例

【可选指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数

学校建设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加强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加大科研实践平台建设力度,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更大范围向本科生开放共享。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创业。指标体系设置1个可选定量指标,学校可选择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发的论文数及以第一作者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也可结合办学实际和优势特色,从国家数据平台提供的教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测数据中自主选择,进行等量或超量替换。

【可选指标】本科生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发的论文数及以第一作者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

4.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学校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协同性的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且在国际上具有一定代表性。学校围绕本科人才培养所开展的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前瞻性、协同性的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具体可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重大改革,涉及国内外,校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协同;体现在教育教学模式上的重大变革,涉及多种教育技术的综合应用;体现在管理模式上的重大改革,涉及学校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多部门的联动等。改革应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突破,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突出效果,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国际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